上午,第一市場買菜逛街的人們熙熙攘攘地在街上流動著,位於員林市民生路 71 號,靜靜守 在市場旁將近 90 年的米店,店主江慶和大哥是這間店的第四代主人。
「我是民國 40 年生的,12 歲就接手家裡生意,現在也不年輕了,都 70 了! 做這個行業共 58 年了,當時父親去世後就開始接手。」
聽江大哥說,早期這間店鋪後面都是碾米用的機器,近幾年機器沒使用了, 加上年過 90 歲的母親需要有足夠空間作為她的起居室,這幾年就決定把這些機 器清出來。在沒有瓦斯的時代,碾米後剩下來的粗糠,是可以拿來賣錢給人拿來作燃料使用,粗糠和木屑以及木材和在一起,會燒得很旺。
民國 5、60 年代第一市場的交通便利
談起從前在市場的生活,老闆娘提到她年輕時搭乘三輪車的記憶:「我住員林的出水里,五六歲時就坐過三輪車來員林,以前從 ( 出水里 ) 來員林 ( 市區 ) 都坐三輪車。 三輪車多集中在王爺宮廟 ( 廣寧宮 ) 對面那邊,員林八條通那邊也有設三輪車的停放處,以前辦廟會都有三輪車會出來載客人。」
在地農民契作 關照地方產業
「店內的米幾乎來自彰化埤頭的米,花東也是有;以前的情況是跟農民契作,收成的時候經過工廠加工運到這邊。」江大哥選擇與彰化埤頭鄉的農民契作稻米,不僅減少食物里程,也關懷地方產業。 米一年收成有兩次,自農曆的六月跟十月,端午節一次新米,重陽節後也是新米。
文 張妤瑄
攝 SODA O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