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員林晚上想吃宵夜,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第一市場的周圍攤販店家,各種類型的小吃都可以滿足你,而在早上時,裡面的菜販、魚肉甚至是布料都可以滿足家中的各種需求。
對比活了八十多年的第一公有市場(1935年建造),1972年才蓋好的第四公有市場,反而成為被員林人給遺忘的存在,還有許多年輕人幾乎沒聽過第四市場。
在第四市場蓋好之前,就已經在路邊賣青草的勝安青草行,見證了市場是如何被遺忘與產業因消費型態改變造成的衝擊。
員林的居民可能知道『青草巷』在哪裡,但可能不知道『第四市場』在哪?甚至可能不知道它的存在,但其實『第四市場』就是『青草巷』。
最剛開始,青草巷只有勝安青草行跟永光青草行,這兩家是最早開始的,後來開始加入其他的年輕青草店家,而開始有了青草巷的美名,但隨著時代的改變,年輕人漸漸不喝青草茶這類飲品,而政府對於相關產業的法規嚴厲,處處是限制,讓中藥行、青草行等即將走入夕陽產業。
勝安青草行說,在921大地震之前(1999年),一個品項只要一、兩天就可以賣出去一大袋,而現在好幾個月不知道賣不賣得完,因為那個年代、那個時機已經過去了。
不過在SARS期間(2004年),卻有某幾項賣的幾近瘋狂的時候,當時來的客人就會說要吃感冒的、要顧肺部的,彷彿像人來瘋一樣,瘋狂的來購買,但也就那一次。
在消費型態改變的衝擊下,青草巷最後還是回到了只有勝安青草行與永光青草行的狀態,現在老闆也是半退休的狀態,對比以前早上八點開門,忙到晚上九點關店,工作十幾個小時沒時間休息,現在吃完晚餐想休息就關店了。
現在的一些鄉下的中藥行,一天可能賺不到一千塊,很多都收起來了,而勝安青草行也坦言,這間青草行就打算做到他們夫妻倆無法做了,就結束收掉了,因為年輕人做這夕陽產業,也無法改變什麼。
隨著老顧客一個一個去世,也彷彿告訴我們某些產業再不重視或保留,我們就即將失去它。
文 曹竣瑋 攝 曹竣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