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式開店後,漸漸開始重新思考開書店的意義。
在這個文青崛起後,我們可能開始想開一間店,可能是咖啡店,可能是書店,然後進自己想要看或推廣的書,或自己覺得嚮往的文青生活。
但往往現實不是這個容易的,你必須要考慮到許多事情,店租、水電、進貨成本、前期攤銷,還有家裡、外人、情人等壓力。
例如最近就很多朋友見到我就問:「最近還好嗎?」「你應該有在睡覺吧!?」「我很怕你撐不下去」
而我最近開始破除了開書店的假裝浪漫,那種浪漫、形象甚至生活風格好像很棒的感覺,開始要拿捏現實與浪漫的分界。
「畢竟開一間書店,是為了要賣書來混口飯吃的,什麼浪漫情懷終究只是開店前的幻想。」
所以我開始設定低消了
但現實是 「有一群騎機車的人,經過這條473巷看到了好好生活書店然後特意去遠處停下機車走到門口看到 入內低消 四個字轉頭離開了」
這才是現實情節
而我也告訴自己書店跟餐廳或是咖啡店一樣 都是以獲利為生存的空間
所以同樣是空間 設定低消一本書或一杯飲品 應該不過分吧!
我們不應該把許多理所當然視為應該書店是一個友善的空間
但跟公共空間或是圖書館終究是不同
始終還是要靠盈利才能生活
盧建彰導演談到有關獨立書店的一段文章:
「如果你跟我一樣,喜歡書店的存在,那你為書店做了什麼?
你以為書店一開門就有錢拿嗎?
我們常說交給市場機制,卻忘記我們就是市場,
我們應該投票,用鈔票投下贊成票,實際支持我們喜歡的事物,否則它們會消失。
你知道,你對喜歡的事物跟不喜歡的事物,如果都一樣默不關心,
那對這世界來說,你有沒有喜歡,根本沒差。
我的意思是,有你跟沒你,到底差在哪裡?
如果你跟我一樣喜歡書,你就該買書;
如果你跟我一樣喜歡看小說,你就該 買小說。
否則,你喜歡的,遲早會成為你懷念的。」